青海省卫生健康委7月15日新闻发布会披露,西宁曹家堡国际机场已全面启用新一代出入境智能闸机系统。该通道集成红外热成像测温、人脸识别核验、智能行为分析等12项前沿技术,实现旅客体温异常0.3秒自动报警、传染病风险人员即时拦截功能,正常旅客平均通关时间压缩至8秒以内。这标志着青海省智慧化多点触发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取得阶段性突破。
在进出境卫生检疫监管方面,西宁海关创新构建”双评估+双检测”工作机制。通过动态分析通航国家地区传染病流行趋势,形成覆盖埃博拉、中东呼吸综合征等7类疫病的风险图谱,指导一线实施分级管控。同步建立的”口岸快检+实验室检测”双轨模式,将样本初筛时间由4小时缩短至30分钟,2025年上半年累计检出传染病阳性样本47例,阳性检出率同比提升26%。
针对口岸病媒生物防控,海关技术团队开发出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监测网络。在机场周边布设42个智能诱捕终端,通过声波诱集、图像识别技术,已发现输入性蚊类3种、蝇类5种,其中2种为青海省首次记录。重点强化航空器货舱”三维扫描+生物气溶胶监测”手段,2025年第二季度在入境航班中截获活体害虫9批次,较去年同期下降38%。
技术能力建设方面,青海首个有害生物初筛鉴定室正式投用,配备显微CT、DNA条形码鉴定系统等设备,可对200余种外来物种进行快速鉴别。该设施与海关总署动植物检疫风险预警系统直联,上半年累计上传非洲猪瘟、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疫病数据127条,为全国口岸提供风险预警支持。
跨部门协作机制持续深化。海关与青海省疾控中心共建的”传染病监测联合实验室”已投入运行,实现HIV、新冠等8类病原体检测结果实时共享。通过《口岸公共卫生合作协议》框架,联合开展埃博拉疫情处置等应急演练4次,培训卫生检疫骨干83人次。航空公司提供的旅客健康申报数据接入海关风险系统后,高风险旅客拦截准确率提升至91.7%。
在生态安全领域,西宁海关同步推进”三江源生态保护专项行动”,沿青藏线布设外来物种监测点217个,2025年新发现检疫性杂草2种,均实施根除处理。与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建立的”生态安全联防联控平台”,已共享野生动物疫源疫病数据3000余条。
据西宁海关动植物检疫处处长介绍,下一步将试点航空器废水病毒监测系统,开发基于卫星遥感的病媒生物迁徙预测模型,计划2026年前建成覆盖”空港+陆港”的智慧检疫网络。当前建设的进出境特殊物品卫生检疫平台,已实现特殊物品审批、查验、放行全流程电子化,审批时限压缩60%以上。